目录

中国与巴勒斯坦、以色列关系梳理

中国与巴勒斯坦、以色列关系梳理

中国-巴勒斯坦关系(阿拉伯语:العلاقات الصينية الفلسطينية‎),此条目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巴勒斯坦国的双边外交关系,双方外交关系始于1965年3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席吴学谦的主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成立,享受大使馆待遇。

1988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与之建交,同年12月20日,巴解驻北京办事处升格为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馆。

历史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获胜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承认以色列国,但也同时支持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毛泽东支持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及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这是当时两个巴勒斯坦的主要政党。1965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中国设立外交机构。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后,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 1974年夏天,巴解组织在北京开设了大使馆。

中国支持联合国大会第3379号决议,该决议在1975年通过,将犹太复国主义与种族主义连结起来。

1976年毛泽东逝世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新一届领导层上台。邓小平减少了对巴勒斯坦军事团体的直接支持。最终于1978年切断了军事援助,但同时表示支持戴维营协议及两国方案。

1988年,中国无视以色列和美国的反对,连同国际间的数十个国家,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并于同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与之建交。

自1990年7月5日起,中国向巴勒斯坦派驻正式外交人员。最初的外交事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突尼斯大使兼任。1995年12月,中国在加沙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2004年5月办事处迁至拉姆安拉,2008年6月正式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勒斯坦国公署,突尼斯大使不再兼任驻巴勒斯坦大使,而是直接派遣大使。2013年,办事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勒斯坦国办事处。

2023年6月14日,两国元首宣布建立中巴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三点主张,包括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政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都支持巴勒斯坦人,毛泽东给予了许多经济及军事上的支援给巴勒斯坦的各组织。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但因为跟西方关系改善及转向务实外交方针,开始减少军事上的直接支持,但在外交及经济上的支援一直增多。在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政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在原则上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和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曾14次访华,他的继任者马哈茂德·阿巴斯也曾多次访华。[2]

经贸关系

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巴勒斯坦出口。其中中国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进口1.9万美元,同比下降94.3%。



中以关系(希伯来语:יחסי ישראל-סין‎),是指历史上的中国和以色列,以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1950年,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承认以色列,两国的正常外交关系直至1992年1月冷战结束后才正式确立[2]。自那时起,中以两国就发展了亲密的经济、军事和战略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世上少数能够同时与以色列、伊朗、巴勒斯坦和整个穆斯林世界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

历史

古代

早在金大定三年(1163年),来自中亚地区的犹太民族就定居于开封,形成了最早的中国犹太人社群,并逐渐融于当地人之中。

近代

近代的犹太商人和因俄国政治迫害的犹太难民又形成了新的社群,主要定居于上海和哈尔滨,并向天津、大连、青岛辐射。此时的著名实业家包括上海的沙逊家族和嘉道理家族以及地产巨头哈同。

在德国纳粹党执政实施排犹政策后,大批欧洲犹太人进入了不设防的上海公共租界避难,形成了隔都。1939年,国民政府曾计划在云南腾冲建立犹太人寄居区,但后因种种原因放弃[4]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通过了联合国巴勒斯坦分割方案(181号决议),当时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华民国对该决议投下了弃权票。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办的报纸在内的中国舆论界普遍表示欢迎。5月27日,中共华北解放区的《冀中导报》指出:“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1948年5月28日,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传媒机构之一的《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中第一次出现以“以色列”为题目的报道:《犹太人结束二千年流浪生活 近东成立以色列国 苏波南捷美诸国均正式承认》。这篇报道不仅提到现代以色列是“两千年来第一个犹太国”,更直言以色列的建国使得“所谓‘联合国托管’以主宰巴勒斯坦的阴谋遭受挫败”。 [5]
1948年,以色列共产党在其党代会召开前夕向全世界的共产党发出了邀请函。当时中国共产党正苦于第二次国共内战,因此并未派出代表团。

1949年3月1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了承认以色列国[7],但以色列采取礼貌避让态度。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正式承认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朝抗美。翌年2月,联大通过了决议指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慑于中美在朝鲜激烈交战的严峻形势,以色列政府指示其驻外机构“不要对抗联合国多数国家”,中以外交官的接触交往遂转向“冷却”。

1955年4月,第一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万隆召开,埃及、叙利亚等9个阿拉伯国家应邀与会,而同阿拉伯国家敌对的以色列则被拒之门外。会议于4月24日通过的最后公报中宣布“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权利”。亚非会议刚闭幕,以政府照会中国外交部,表示“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中国决定暂不同以色列建交,但中国不否定犹太民族的平等权利,并承认以色列的客观存在。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时,以色列共产党代表团在梅尔·维尔纳的率领下作为嘉宾前往北京[9]。万隆会议后,中以两国的来往直至1980年代几乎不存在。中国支持着那些反对1948年联合国巴勒斯坦分割方案建立以色列国,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因此在1980年代前,中国不会给以色列人发放签证,除非多重国籍者出示别国护照[10]

1956年10月,英法联合以色列与埃及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国支持埃及纳赛尔政府。从此中国对阿以冲突的态度和对以色列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与以色列关系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冰封状态。


改革开放后

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埃以关系的逐步缓和,中国对以色列的冰封关系也开始了松动[11]

1985年,以色列内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对华政策。以色列外交部随即拨款重开关闭了10年之久的驻香港总领事馆,第一位总领事由麦宇仁出任[12],以香港作为对华观测及会晤中方要员的据点[13]。以政府的目标是:利用各种途径与中国方面接触,打破以中关系僵局,争取尽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方针得到了当时以政坛两大政党利库德集团和以色列工党的一致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1991年12月的特拉维夫之行和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大卫·利维1992年1月的北京之行最终完成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外交程序。

1992年1月24日,中以两国外长正式签署建交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4]

200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以色列,成为首位访问以色列的中国最高领导人。[15]

2001年12月18日,中国向以色列所订购的费尔康预警机受美国压力下,契约被以色列撕毁,造成中以关系冰冷。时任以色列总理夏隆后来写信向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江泽民道歉,将1.9亿美元的前期订金退还,并额外赔偿1.6亿美元。[16]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通电话,交流关于2022年中以建交30周年系列庆祝的前期准备内容等[17]

经贸关系

1992年中以两国成立经贸联委会,至今已举行5次会议。2005年11月,以色列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14年,中以成立创新合作联委会,至今已举行5次会议[18]

2022年,中以双边贸易额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其中中国出口额165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8]

2023年,中国成为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10月,以国总理访中,两国期望在年底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9]

两国分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虽然保持友好关系,但两国在以巴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均主张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各自建立独立的国家(两国方案),并要求以色里根据1967年边界,归还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给巴勒斯坦国建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文章为非营利目的,仅为学习需要。如有侵权,烦请联系(xdfz2351w@qq.com)删除,谢谢。

本文链接:https://hfl4.com/post/670.html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记录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